同位素气体核磁共振NMR的应用
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 ,由于其可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 ,并具有迅速、准确、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,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、生物、地质、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 ,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。
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(F.Block)和哈佛大学珀赛尔(E.M.Purcell)各自独立发现的,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50多年来,核磁共振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论的新学科。
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
1944年 I.Rabi
1952年 F.Block
1952年 E.M.Purcell
1955年 W.E.Lamb
1955年 P.Kusch
1964年 C.H.Townes
1966年 A.Kastler
1977年 J.H.Van Vleck
1981年 N.Bloembergen
1983年 H.Taube
1989年 N.F.Ramsey
1991年 R.R.Ernst
核磁共振原理
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,旋转时产生一小磁场。当加一外磁场,这些原子核的能级将分裂,既塞曼效应。
实现核磁共振的两种方法:
A、扫场法
B、扫频法
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:
1、吸收法
2、感应法
3、平衡法
核磁共振新技术:
A、 核磁双共振
B、 二维核磁共振
C、 NMR成像技术
D、 魔角旋转技术
E、 极化转移技术
核磁共振应用
核磁共振适合于气体、液体、固体。如今的高分辨技术,还将核磁用于了半固体及微量样品的研究。核磁谱图已经从过去的一维谱图(1D)发展到如今的二维(2D)、三维(3D)甚至四维(4D)谱图,陈旧的实验方法被放弃,新的实验方法迅速发展,它们将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清晰。
在世界的许多大学、研究机构和企业集团,都可以听到核磁共振这个名词,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大集团。而且它在化工、石油、橡胶、建材、食品、冶金、地质、国防、环保、纺织及其它工业部门用途日益广泛。
在中国,其应用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,企业和商业应用普及率不高,主要原因是产品开发不够、使用成本较高。但在石油化工、医疗诊断方法应用较多。
分子结构的测定
化学位移各向异性的研究
金属离子同位素的应用
动力学核磁研究
质子密度成像
T1T2成像
化学位移成像
其它核的成像
指定部位的高分辨成像
元素的定量分析
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
表面化学
有机化合物中异构体的区分和确定
大分子化学结构的分析
生物膜和脂质的多形性研究
脂质双分子层的脂质分子动态结构
生物膜蛋白质——脂质的互相作用
压力作用下血红蛋白质结构的变化
生物体中水的研究
生命组织研究中的应用
生物化学中的应用
在表面活性剂方面的研究
原油的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
沥青化学结构分析
涂料分析
农药鉴定
食品分析
药品鉴定
友情链接:
工厂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增城新塘镇西洲大王岗工业区
电话: 4006-377-517,020-82797785,13711176807曾小姐 传真: 020-82797482